东方医学Touhou Medicine

中药介绍

清中焦——黄芩

  • 来源:未知
  • 日期:2024-07-16


                             黄芩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1.基本信息(性味归经)
药性:寒
药味:苦
归经:肺, 胆, 脾, 大肠, 小肠        【黄连清上焦,黄芩清中焦】

毒性:无/未知
 
保存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2.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注意事项
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5. 临床运用
 
相关配伍
(1)黄芩+黄连
二者均为苦寒清热泻火之品,二药配用,以泻上、中二焦邪热为见长,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显著。适用于中焦、上焦火热炽盛所致的高热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胀、口舌生疮等,及湿热泄泻或痢疾。
 
【黄芩】长于清肺火;
 
【黄连】善于泻心胃之火、去中焦湿热。
 
(2)黄芩+白芍
二药配用,具有清热止痢、坚阴止痛之功。适用于湿热痢疾。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之功,尤长于清肺火,去大肠湿热;
 
【白芍】能敛阴液、缓急止痛。
 
二者合用,共奏泻热而不伤胎、养正而不滞气之功。适用于妇女孕后肝气横逆、脾胃失调、恶阻泄痢等。
 
【黄芩】能泻血分之热而清胎火,泻热而不伤胎;
 
【白芍】益肝阴而和血。
 
(3)黄芩+天门冬
二药配用,清润结合,补泻兼施,清泻肺热作用增强,且天门冬可制黄芩苦燥伤阴之性。适用于肺热阴伤或肺虚燥热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音哑,肺肾阴虚,虚火上冲所致的烦渴引饮、多尿之上消证,肺痈后期,正气已伤而余邪未清者。
 
【黄芩】善清泻肺热;
 
【天门冬】能润燥清肺、滋肾降火。
 
(4)黄芩+厚朴
二药配用,一温一寒,辛开苦降,既清热化湿,又理气除胀,使湿除火降,气机行调。适用于脾胃湿热之脘腹痞闷胀满,苔垢黄腻。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厚朴】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
 
(5)黄芩+木香
二药配用,能泻湿热,理胃肠。适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之证。
 
【黄芩】既善清肺火,又长于去大肠之湿热;
 
【木香】能醒脾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
 
(6)黄芩+桑白皮
二药配用,清肺泻热之力明显增强,共奏泻肺、平喘、止咳之功。适用于肺热壅盛之喘咳。
 
【黄芩】以清泻肺热见长;
 
【桑白皮】具有清肺消痰、降气平喘之功。
 
(7)黄芩+砂仁
二药配用,既可安胎,又有清热顺气之功。适用于胎热上冲、气机不调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黄芩】能清胞中之热而不伤胎气;
 
【砂仁】能顺气安胎。

6.化学成分
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桐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芥酶、β-谷甾醇等。

7.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
 
(1)维生素C可将黄芩所含苷类分解成为苷元和糖,从而影响疗效,故不宜同用。
 
(2)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同用,容易发生强心苷中毒。
 
(3)普萘洛尔可以明显抑制黄芩的降压作用,不宜同用。
 
(4)黄芩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极不稳定,不宜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