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医学Touhou Medicine

每日一药

个体化规范化治疗老烟枪 蓝嘴唇也能畅快呼吸

  • 来源:
  • 日期:2017-08-11

一呼一吸这样“简单”的事情,对于很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却是终身的难题。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吸烟、老龄化等因素,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大面积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危重急症也日益受到关注。上周,记者在滕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病房看到,这里有烟龄三十多年的“老烟枪”,也有年仅25岁的“蓝嘴唇”,平日里胸闷气短使他们每一步行走都无比艰难。通过呼吸一科主任季颖群、呼吸二科主任赵广东的精确诊断、规范治疗,他们病情稳定,并发症得到控制。目前,在每年近2700名住院患者中,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已达到90%。

  肺血管疾病多学科诊疗  帮助危重患者绝处逢生

  有一类患者,每天都因疾病和高昂的治疗费用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所患的就是以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为代表的肺血管疾病。呼吸一科主任季颖群告诉记者,在我国至少有200万肺动脉高压患者,有近40%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发展成为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由于导致肺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很多,涉及心脏科、呼吸科、风湿科、血液科、急诊科等很多领域,为此,她建立了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引导患者早筛查并积极接受规范的治疗。

  前不久,26岁的李女士首次妊娠,在第12周时她感觉有些胸痛,活动后会气短。但是,一周后症状越来越重,静息时也会感觉喘不上气,双侧胸痛得厉害,每天都会咯血,这才来到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李女士由于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发生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季颖群立刻联合呼吸科、产科、介入科、药剂科进行多学科治疗,最终通过持续抗凝药物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剖腹产手术,成功产下一名健康的女婴,并于术后进行了导管内静脉溶栓治疗。季颖群介绍,妊娠女性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是正常女性的5~10倍,未治疗的死亡率高达30%,但及时规范治疗可下降至2%~8%。正是这样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每一位危重肺血管病患者保驾护航。

  此外,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疾病,这群20~40岁的患者,肺脏和心脏却像70岁老人,他们不能唱歌、不能奔跑,随时可能猝死,长期缺氧导致嘴唇“蓝紫”。因此,季颖群一直倡导市民进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普通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针对先心病、门脉高压、肺部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注意监测,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早发现,早诊治;三级预防则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积极靶向药物治疗甚至可以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重拾阳光生活,但应注意避免怀孕、高海拔长途旅行、重体力活动等。

  慢阻肺分级治疗  减少急性加重发生的风险

  吸烟咳嗽对“老烟枪”来说挺常见的,但这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来临的第一个信号。在呼吸二科ICU病房,记者看到护士正为一位76岁的患者佩戴无创呼吸机,由于常年吸烟和气候变化,慢阻肺急性加重。据了解,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但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相比,慢阻肺的知晓率却并不高,很多患者吸烟史长达几十年,直到并发肺心病、心力衰竭危及生命才重视。

  赵广东告诉记者,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每一次稳定期和急性期的交替,都会使肺功能损伤的速度更快。因此,赵广东格外重视对患者的分级治疗,他对每一名患者的症状、气流受限的程度(肺功能检查)、急性加重风险、合并症及严重并发症等进行评估,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指导治疗。如对于A级症状轻、风险小的稳定期患者,一般采取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治疗即可;而D级患者症状重可能不仅需要氧疗、机械通气支持,同时,由于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可能会额外加强预防性治疗。赵广东介绍,药物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和运动耐量。每一个患者不仅急性期应规范治疗,稳定期更应该坚持用药。

  此外,慢阻肺不能彻底治愈,也没有特效药,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戒烟对慢阻肺的自然病程影响巨大。为此科室医护人员日常带领患者跳自创的“健肺操”,每个月举办健康讲座,并建立微信群定期随访,通过教育督促,提高患者主动戒烟率。作为滕州地区率先设立专科ICU病房并实施无创通气的科室,将无创呼吸机运用到重症治疗中,不仅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还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精准的诊断、个体化的治疗和细致的护理,甚至让顺利度过急性加重期的不少患者感叹“不想出院了”。

  网页链接:http://szb.dlxww.com/xsb/html/2016-09/19/content_1303116.htm?div=-1